2007年2月2日星期五

》乱谈礼教之孝道[王升/文]

[文/王升]
到中国人的道德观,就不得不谈谈中华古代文明中那博大精深的礼教传统。何为礼教?所谓礼教,我们通常要在其词眼儿上加上“封建”二字,合而曰之“封建礼教”。一提起封建礼教,人人恨之入骨。但什么是封建礼教呢?在人们的印象中可能是一切规矩的象征。封建让人很不舒服。可“封建”一词是什么意识呢?为让本文通俗易懂,我解释一下,“封建”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。若是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来定义,则封建制度不属于封建社会。因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,而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,而是用中央集权制。官员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。可见封建一词定义不准。
“礼教”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,要说“封建礼教”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“礼教”。而春秋战国时代,人人都称“礼崩乐坏”,秦以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就没有“封建礼教”的社会基础了。虽以后各朝尊儒术复周礼,可所复的礼也与周礼大相庭径。能说封建社会就是“封建礼教”吗? 周末的封建制度,最终形成战国时代诸候国林立。周朝则是诸候国的联合体。如古代希腊,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联合体,但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一样的。这个时代是出圣贤的时代,是思想自由的时代。你看中国:孔子、老子、孟子、庄子、荀子,还有兵家孙子、法家韩非子、杂家墨子。你看世界:印度的佛祖释加牟尼、起源于中东的基督、希腊的亚里士多德、苏格拉底、柏拉图等。多少伟人出自这一时代!我们可以这样定义:封建礼教产生的是思想自由、学术自由。
分析封建礼教的大致情况之后,再进一步深入礼教中的孝道。
有句话耳熟能详“忠孝不能两全”,说得是“忠”和“孝”两者并存时,只能择一。但这话和“鱼与熊掌不可皆得”又区别极大, 前者为道德趋向,后者为价值趋向。古代往往是道德至上,价值被视为低贱看法。如古代,忠字在前,孝字在后,那时因为区分国和家的不同,忠即忠于国君,孝即孝顺父母。国家君主比个人家庭。但在选仕时,又以孝在前,忠在后,那时因为传统思想认为一个不孝之人往往不忠,必定先有“孝”再萌生出“忠”来。如汉代就有举孝廉(因汉代自董仲舒提倡罢黩百家,独尊儒术,儒家礼教的道德标准就首推孝廉),孝就是孝顺,廉就是清廉。要做官就得举孝廉,举孝廉就是以“孝”和“廉”为道德标准来推举人才,否则就没有为官的资格,无从入仕。这就直接反映孝和廉都是绝对重要的,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,从而形成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中的重要基石之一。
我们不是有四大传统美德么,其实就是礼教中演化的,排第一的就是孝道——所谓尊老爱幼中的“尊老”,也应诊了另一句中国人的口头禅“将来无论做什么,都不要忘本。”其中的“本”就蕴涵了孝道。因此,为人孝顺与否是直接体现个人的本质特性的,它是对人性最底限的零界点,如果迈过了此点,可想而知必会成为万矢之躯!

没有评论: